在线留言

|

人员查询

|

手机端

w w w. z g s z x w. c n

文章
  • 文章
搜索
详细内容

在浠水儒学的最美相遇一一再遇登瀛室主人及其他

人生何处不相逢?在故乡浠水儒学的最美相遇一一

当我再次遇见浠水绿杨登瀛室主人周登瀛先生,好像是在芒种那天。俗话说,芒种到,仲夏至,麦飘香。正是麦熟杏黄桃红李艳的时候,应朋友之邀我从郊区农村老家进了县城。

见到周先生是在我们浠水人的精神家园浠水县儒学,即因线装古籍书藏量位居全国县级博物馆前茅而蜚声海内外的浠水县博物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浠水文庙,不过县城周边的人都习惯叫儒学,我的曾祖辈到我这一代都这样叫。在记忆中,当时一说到儒学就总是很有神秘感,就肃肃然地起敬,心里的第一反映就是忙不迭地要马上拍衣掸袖下拜,因为五千年圣人就坐在大成殿里,儒学就是浠人心中国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也是浠水文化的集大成之地和浠水人文化血脉的总源头,是最令人敬仰的地方。

浠水儒学,这座古色古香、古文化流芳数百年的浠水人心目中和灵魂深处的精神圣殿和文脉流芳之地,我年轻时曾怀着虔诚敬畏之心,多次前往顶礼膜拜。那曾经青青的被人踩踏得光滑被称之为冒着文汗的石板路和那顺着斜坡的青石台阶一直通到河边的深深深街小巷,至今仍在我心里泛着亲切的光彩;那临河而巍然屹立的儒学大成殿,那被尘封的充满中国千古书香令历代学人神往的藏书楼,在我离开家乡的许多个夜晚总是潮湿着我的梦乡,还有盛夏,在盛夏酷热难当的日子,每每顺着儒学身边的南门江角从那一溜繁华的店铺的荫凉里踩着湿津津凉嗖嗖的被脚板磨得滞溜溜的老青石台阶一步一步下到儒学下的南门河(那时浠水河这一段人们叫南门河),弯腰捧几把清凉沁亮的河水畅快地抹把脸解解渴,周身凉意顿生,酷暑全无,如果坐在石阶上把一双赤脚放在清幽幽碧粼粼的河水里,让走了远路的双脚随着微波浅浪作一番沉浮,间或便不断有小鱼绕脚小虾夹指为人做脚部按摩(真星一些可爱的小生灵),那真是享受到了凉夏快意的极点……

差不多就是在那样的季节那样的日子,走进县城的我来到了儒学,就是在这座神圣的精神圣殿里,我再次遇见了将近一个世纪以前的浠水风流人物周登瀛先生!

周先生和著名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以及浠水历代59位历史名人先贤大儒一起,被当代浠水乡人请进了他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文化圣地一一浠水儒学大成殿祟圣祠,引得前来拜谒瞻仰,学习弘扬其道德与精神的人不断!这是后人对先贤们的最高礼遇和礼赞!由此可见当代浠水人礼待先贤,祟尚厚德,不忘根本,对历史文化教化的高度重视;由此也可知历史文化悠久厚重的浠水文化大县在走向文化强县的新道路上的文化自信和正在迈出的落地有声的铿锵脚步!在古朴幽深的儒学深处,我似乎听到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春潮在这块古老而充满蓬勃生机土地上的汹涌澎湃与哗哗奔流之声;我仿佛看到传统文化和现当代文化在此激烈碰撞和租互交融后所形成的磅礴力量正在以儒学为中心的浠水一两岸呼呼作响,其正劲的风头蓄势已久,喷薄欲出,正在开启宏大辉煌的历史新篇章!这世世代代浠水人生生不息的文化圣地啊!

把家乡历代名人先贤请进儒学崇圣祠,给予与圣人一般不相上下的崇高礼遇,在浠水家乡,我的印象中还是头一回!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文化觉醒,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浠水博物馆馆长、地方文化专家岑东明说,他们201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全力支持下就开始完成了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后世的文化工程。家乡这一礼敬先贤的作法实在令我感动!历代名人先贤们也应当是受之在理,受之正当时!

在大成殿后崇圣祠内做工考究的浠水历代名人先贤“功德”墙上,连同介绍和照片一起上墙的历代名人先贤一共有59位,按历史时间顺序排列,周登瀛先生位居第48位,他是上个世纪他那个年代浠水最闪亮的明星巨擘!

其实,对于我来说,真正开始认识周登瀛先生还是前不久的事。今天与他再次与他相遇,是我人生中一次最美遇见

那还是初夏时节,我随县文旅局组织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史写作组的几位老同志一起进入了绿杨山区。登瀛室是浠水县12家省级文保单位之一,也是此次县里文史专家要重点书写的对象!

我是先见登瀛室而后知周先生的。

登瀛室其实就是周先生在那个年代建在绿杨家乡大山里的一栋西式风格特征突出的洋房,房子以周先生的名字命名,只是周先生太过低调和自谦,明明是一座与山中众多山居老宅有着霄壤之别的西式三层大洋楼,占地五六百平方米,他却谦称“登瀛室",别人眼里煌煌一大洋楼在他眼里不过区区一室,由此足见先生为人处世的胸襟、格局及其智慧,与很多时人大不一样!现在看来,细思之,先生当时命名大有讲究,如叫登瀛楼就很难脱俗,远不如登瀛室精巧风雅。继而思之,瀛是什么?瀛有瀛台之意,瀛台即是朝中瀚林院,登瀛不就是入瀚林院么,由此可见有二,其一,先生出世其先人为之取名登瀛,可见对他寄托着怎样的厚望!其二,斯楼落成先生名之登瀛室,可见先生不忘根本,慧心如兰,何其雅量!

登瀛室就坐落在绿杨深山里被崇山峻岭紧紧封锁隐蔽得很深的牛头冲山下一个古老山村的一处大山的怀抱里。正午的阳光下,这座门前山溪潺潺、竹影婆娑,背后青山隐翠、流风拂雾的西式建筑,即便是在时过景迁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显示出其卓尔不凡的高贵品质,她在当前山村依山傍水的许多现代民居中依然鹤立鸡群,不失当年风采,见屋如见人,主人当年的风流倜傥由此也可知一二!只是其百年沧桑,让人生出无限感慨。

难怪登瀛室在浠水名气如此之大,在进入这片大山的崎岖山道上,车上曾经见过登瀛室的人就说,要说稀罕那也真叫稀罕,要说稀奇那也真称得上是稀奇,除了牛头冲的人自己,山外的人有谁到过这深山里的穷乡僻壤,见过这深闺里的“佳人”?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山旮旯里在那个年代居然有这么一个只有在大武汉才能见到的这样的大洋房!登瀛室不仅在那个年代要算穷山窝子里突然从山外飞来的一只独一无二的金凤凰,也是大山里那黑天黑地年代深藏的一颗很大的稀世夜明珠,她照亮了山里人的日子。知情人说,即便是在县城也没有如此恢宏豪华大气的西式建筑。直到改革开放,道路修到了山里,山门打开了,旅游业突飞猛进,山外的人们才惊讶地发现绿杨大山里的牛头冲有座“大洋楼”,这座在如今许多大都市都难得一见的“大洋楼"一下子惊艳了全浠水,惊艳了鄂东南,成了人们眼里和心中稀罕的不世珍宝!

我对登瀛室从外到内仔细地进行观察,果然名不虚传,的确是深藏绿杨崇山峻岭之中的一大稀世珍宝。她是如此庄重如此气派满身洋溢在那里迎风而立,又是如此地随乡入俗,像是一位见过大世面宠辱不惊的世纪老人依山面水端坐在在绿杨深山里的大青山下,她虽然饱经沧桑,但身板依然俊朗,就像一位慈祥和善可亲的老人,面带微笑,自然地融入和居住在这古老的山村,和那些朴实得和山民一样憨厚的民宅亲密无间地在一起,和和睦睦上百年,从不以己高视众屋之卑下,从不以己华笑众屋之简陋,更不以己富欺左邻右舍之贫贱和弱小,总是以一“室"而友之邻里,睦之众生!一如她的主人那样和善可亲可敬,即便她的主人不在人世多年她也依如故,风采不改当年,品格不改当年!与大山相依相守的初衷不改当年!

先有周登瀛,后有登瀛室,登瀛室的存在,她的不凡气象,也是其主人一生非凡气宇和风度的现实存照!

这同时也是其风骨历百年风雨犹存的根本,作为浠水人,我从心底感谢周先生给百年以后的后来者留下这笔极其丰富的有形物质文化遗产,也感谢这座文化古风荡漾的西式古建一个多世纪以来对先生所积下的

大功大德在此作出默默的无言诠释!

我想,登瀛室能成为浠水家乡文化大县一份难得且极为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之无愧的“省宝”,被列入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对象,除了她独具特色性情的建筑风格以及历尽百年沧桑的历史年轮,在当今洋洋大观的文物江山世界独树一帜,此外,与其主人的经历身世和作为也息息相关!

这话说起来虽然有点长,但要知其中的因果就里端详,就不能不多说几句。时下,随着旅游的异军突起,很多地方历史名人和名胜古迹身价何止百倍,成为温度直线彪升的热门话题也都在情理之中,令人堪忧的是,在一些人那里“热门话题成了历史影视剧里戏说,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似是而非,与历史真实性和来面貌大相径庭。关于登瀛室和她的主人在民间流传的版本同样不少。有的传说明显存在简单化甚至庸俗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几近以讹传讹。这里很有必要澄清事实,以正视听,还登瀛室及其主人历史真相。

总之,大多不了解真相的一般说法是,周登瀛年轻的时候跟一位外国传教士打理生意,这位传教士在毗邻的英山县被人骗了,官司打得沸沸扬扬一直没有输赢结果。后来聪明多智善谋善言的周登瀛出面打赢了这场旷日持久且令这位传教士痛苦莫名的官司。为了感谢周登瀛诉讼之功,这位传教士便画了一副建筑图纸,周登瀛也得到了一大笔收入,于是便在家乡牛头冲按此设计图纸做了人们眼中的这座与众不同的“大洋楼”……

就这么简单!

如果那样简单,简单平凡到我等凡夫俗子没有二样,他能进得了儒学么?这地方可是全天下浠水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并非一般等闲之地,崇圣祠说透彻了就是浠水人礼敬名人先贤的圣贤祠!这地方岂是仅凭区区一登瀛室就能随便入进的?!

水有源,树有根。其实周登瀛贵为浠水先贤并不简单!

周登瀛年轻时跟外国传教士有过交往可能是不错的,但他更是个眼光独特的集高情商高智商和高商德于一身的有大情怀的富商巨贾,是奔走在鄂赣皖和江浙商道上的风云人物,且一生爱国爱民,除了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出资领办乡学,在缺医少医深山家乡悬壶济世,深得家乡人民爱戴,在国难当头烽火连天岁月,不惜舍命帮助抗日帮助革命,为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登瀛室几度成为我党地下秘密活动阵地和隐藏新四军轻重武器的秘密仓库……这里有崇圣祠墙上闪闪发光的浠水历代名人乡贤史料为证:“周登瀛,1866一一19466,字渔舫,绿杨乡牛头冲人,幼随父母外出谋生,至安徽省六安县麻埠街定居,在一周姓杂货铺作雇工。工作之余刻苦攻读,清光绪十九年至九江作塾师,后考入同仁书院,毕业后在讧西省烧碱公司任职,不久升为总经理。1916年辞职回家,1918年在牛冲建住宅“登瀛室”,亦名“爱莲堂"。周目睹山区缺医少药,开办私人诊所,为贫苦农民治病,为方便行人,捐资建宅前小河石桥。1928年,在牛头冲创堪培小学,并设国文、算术、英语、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等课程,自任校长兼国文教师。学校设备比较齐全,有铜鼓、铜号、风琴等,人称“洋洋学堂",蜚声山乡。1933年10月,国民党对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四方面军突围部队经过牛头冲,周热情接待,并将伤员李奇中(解放后为务院参事)安置家中调养诊治。还冒险为红军保管一批武器药,后由部队走。1938年日军侵入浠水,坚辞不就浠水县维持会长,携眷避居山县。后闻新四军活跃浠境,遂返回牛头冲,并将住宅提供给新四军某部设指挥所。1946年12月,周病逝于登瀛室,葬于上首龟形地,并自撰墓志铭留世。"此乃真正史家之笔!

由此便知,登瀛室不仅仅是深隐在大别山鸡鸣河畔绿杨大山里的一座典型西方古建,同时也是一座中国革命的红色堡垒!周登瀛先生也远非一般的富商巨贾,他同时是具有大情怀的浠水先贤和革命志士!

这就是周登瀛为什么能够进入令百万浠水人敬仰的浠水儒学崇圣祠,在浠水历史的星光大道上灿若明星地和故乡其他历代名人先贤一起交相辉映,一起共享荣光,受到家乡如此之多的后来者的尊敬和礼拜!

不知者虽然不为过,作为一个浠水人,我竟然在此之前一直不知道大名鼎鼎的浠水先贤周登瀛先生何许人也。我为自己的孤陋寡闻和无知愿到汗颜和深深愧疚。前不久虽然到登瀛室作过一次探访,但走马观花,对其也只是仅仅知之皮毛,幸亏这次在总是令我三缄其口不敢大声说话始终心存敬畏之地一一浠水儒学祟圣祠里,有机会再次面对周登瀛老先生,从他饱经沧桑闪烁着电光石火的权威介绍里,得以全面深刻地了解了他,知道了他作为浠水先贤伟大而不平凡的人生,看到他如此厚实的历史背影。我也深深理解了那次在先生墓前,面对古意悠悠古色苍苍的登瀛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表现出那样深的虔敬之情……

对不起,周先生!在这圣洁之地,在我们浠水人共同的精神家园,请受我这个后知后觉者迟到的深深一拜!

以前只是嘴上说浠水不简单,为家乡骄傲自豪,却不知骄在何处,傲在何方,只是别人云我亦云,走过大成殿,步入崇圣祠,沐浴洗礼在传统文化中,穿过历史和现实的云烟,在这里感受家乡历代名人先贤大儒跳动他文化心脉,才恍然大悟,开始读懂家乡的物华天宝,看出家乡的地大物博,感受到家乡的人杰地灵。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岁月,只是我们作为浠水人知道的太少太少,对于浩浩荡荡人类历史长河来说,人生只是短暂的一个瞬间,对于每个人而言,更是不过沧海之一粟,但作为浠水人,我深感无论如何应该补上养育了自己这块热土的历史课,以不负先人,无愧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这方黄天厚土!

天气不早了,随着那些前来礼拜故乡名人先贤的人们走出浠水儒学透着历史厚重感似有古风拂面满是古意的大门,我忍不住多次回望红墙黛瓦大墙环绕着的大成殿的飞檐翘角,不觉有一种浓郁的历史文化的芬芳随着红墙外浠河上沁人肺腑的河风一阵阵氤氲弥漫!

陈沆、闻一多、周登瀚等浠水大历史上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又在眼前浮现……

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的历史名人先贤的俊彩风流,才有了历史车轮更快更稳的滚滚前行,是他们撑起了家乡这一方灿烂的历史文化星空,是历史文化和文化历史的滋养和润泽,才有我们脚下这方丰饶灵性的水土,才有了如此恢宏的历史文化画卷,才成就了我们多姿多彩的人生!

红日西沉,彩霞落满了红墙外不知疲倦一往无前奔腾的浠水河,它载满一河灿烂的霞光从东到西向着大江的方向欢快地流去。河岸上的儒学以大成殿为主体的一大片古色厚重的建筑群,远远望去,色彩斑斓的晚霞中隔着高高的红墙就像传说中的大成圣人高高地临河正襟而坐,和熙的河风拂动着河水中升起的薄雾轻纱渐渐迷幻了一河两岸。环儒学高墙下的河流经过精心治理,如今上下游有六座桥如彩虹横跨两岸,昔日紧傍儒学南门街口下的那条在波浪中摇摇晃晃令人胆寒心颤的过河漂板早已成为了人们脑海里的历史记忆,现在横跨河面南北的是一座即将投入使用的现代化步行铁索斜拉桥,她仿佛身着婚纱待嫁的新娘,风情万种,有人称她就是浠水现代版的塞纳河上的那座举世闻名的浪漫之桥。两岸绿树扶风,翠竹摇影,入夜座座楼台丝竹动,处处亭榭歌舞起,水含风,风含笑,不是仙景胜似仙境。各位先贤如果看到今天母亲河这一河欢腾碧水、两岸迷人秀色,如此天上人间,一定会含笑九泉!

望着儒学外一河两岸的灯火,望着静水深流的河面上流动着的一河两岸盛世繁华多姿多彩如诗如梦不停变幻的美仑美奂的倒影,真的想侍奉先贤们枕着这故乡美丽的山水静静睡上一觉,他们真的是太累太累了,为今天为我们和我们的后人付出大多太多了……

今夜无眠,借月光轻轻写下这篇短文,在这月色清冽如水的靜夜于无于声处静静地呈献给登瀛室的周先生,还有故乡那些虽然渐渐远去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和心里永远不可磨灭的先贤们……周先生一生走南闯北,至死都不愿离 开家乡,不愿离开生他养他的那片大山,他不恋金陵的王气,不恋苏杭的美色,他天纵英才,激扬文字,生前自写墓志铭,当他走完属于他风生水起活色生香的八十余年辉煌人生历程后,便和他的夫人一起葬在故乡牛头冲登瀛室旁一处松竹扶风的半山壁上,头枕青山,脚抵溪流,仰看山前云卷云飞,腑笑山前溪流如歌,,和乡邻同欢共乐,共享山里自然赐予的别样福祉!周登瀛和他的登瀛室、登瀛墓一起构成了山里最美风景,山里山外瞻仰的游客不断,古风浩荡的登瀛室和登瀛墓开始揭开旅游造福乡里崭新篇章,他在离开这个世界近80年仍未忘记造福桑梓,把自己化成财富和永不枯竭的财源献给后人。我仿佛听见先生高兴的笑声响彻绿杨大山,回荡在美丽浠水河畔儒学的上空……          (  熊文胜 竹风 )        责编:张彪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在线留言
人员查询
中广视网版权所有
|
|
|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投稿邮箱zgszxwz@126.com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豫)字第01159号
|
|
|
|
|
|
|
|
|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5600267267
客服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商联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