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三气、三不”式干部要淘汰时间:2025-02-06 所谓“三气、三不”式干部,即“油里油气、老里老气、官里官气;人品不正、作派不端、工作不行”的干部。为什么要淘汰?且听道来。 为官者“油里油气”,表现为或“老油条”、或“二流子”习气,乃至走路都不稳当、站也没站相、头动尾巴摇、一步晃三晃,话没个正话,样没个正样,穿戴很讲究,行头也是花里胡哨,油头粉面,和谁都不正经、和谁都嘻嘻哈哈,让他办个很小的事情,都会“一推二拖三没影”。明眼人、明白的群众对这类干部的言行举止总结为“三不”,即“不靠谱、不正派、不地道”。这类干部当然是少数,但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却“不少、不小”,因为他毕竟占着一个“编制”甚至一个“位子”,甚至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岗位”。一众的“旁观者”心里都像明镜一样,只是碍于情面不说破,甚者心里嘀咕间或小范围“三言两语”:他是怎么混进我们党的干部队伍里面的?熟不知,这类人混进来还都有点“背景”,特别是占着个“岗位”的,虽无大权,但却“实惠”,即便工作干的一地鸡毛,单位的领导不敢碰他,更不会“动他”。如此一来,就白白损害了工作和事业,倒霉的也是我们的“工作和事业”。所以,对这种整天油里油气甚至“游手好闲”的“不靠谱、不正派、不地道”者,要淘汰,务要通过一定的“机制制度”淘汰掉,把工作和岗位让给愿意干的公道正派的人,履好职尽好责。 为官者“老里老气”,表现为不学习甚至不学无术,干不成几件事,没干几天工作,总是摆老资格,把“论资排辈”发挥得淋漓尽致,群众面前“扬着头、背着手、挺着腰”,工作面前“不主动、不担责、不识相”,组织面前“说的多、干的少,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整天一副“散了的架子”,喜好“端着茶杯、夹着烟把、串个科室、整个小话”,甚者是个“股长、科长”,满嘴的“新同志要多干、新兵蛋子要多练”,甚至把自己置工作之外,今天腰酸背痛,明天感冒吊水,一线岗位看不着他、具体工作找不到他,“老气横生、惰气横生、邪气横生”,八小时以内白消磨、白白浪费掉大好时光都不愿多想点公事、多干点工作;八小时以外穷折磨、无穷无尽多找点酒场、牌场、浴场,工作不咋地,知名度很高,但却是“酒场、牌场、浴场、串场”的知名度,却是“热心肠、好心肠”的知名度。还有“老里老气”者,整日一副无所谓甚者“嬉皮士”的样子,工作上不求出彩、思想上不求进步、会场上配双耳朵边听边忘,职场中配个人影伸手不拿四两,职务不高架子不小、能力不大脾气不少、水平不高毛病不小。团队里需要领跑他小跑、需要闯跑他慢跑、需要接力他藏奸惜力、需要全力他“心气不足、力气不足”,“40岁的年龄、50岁的心态、60岁的状态”,大事干不好、小事不愿干,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本事,就知道自己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比他年长的同志管干的工作,他不愿意干,理由是“照顾老同志的轻活易活让给老同志”;比他年轻的同志所干的工作,他仍不愿意干,理由是“年轻的同志多干点”。人人头上有指标的工作任务,他也会推三拖四,把自己头上的“指标”想方设法分点给别人、允点给别人。“老里老气”的干部,本质上就是一个负能量型的干部,无论在哪个单位或“团体”里,给工作带来的都是“负影响、负效应”。因此要淘汰,要么把其人淘汰出我们的干部队伍,要么把其人的“老里老气”淘汰出其身,通过多措并举,培养出更优秀称职的干部。 为官者“官里官气”,本质上就是“官架子大、官气十足,甚者即官僚主义”。表象及行为上的表现是“内缺公仆心、外缺为民情”,把官位官气看得太重,如“打官腔、摆官架子、讲排面排场、摆谱摆阔气”,如“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脱离群众”。特别是“官不大、位不高、职不重”者,直接面对基层一线、面对人民群众,高高在上无疑拉大了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颐指气使、对下属呼来喝去,乃至养独处优、为所欲为、独断专行,甚者一手遮天、横行霸道。这都是少数干部的作派和表现。华夏文化史乃至中华文明史向来对各个历史阶段处于历史舞台上的“官里官气”秉持否认否决态度,当代中国新时期新征程新形势新情况,“官里官气”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不认,同时也为我党宗旨信念所不容。暂且不谈“官里官气”和官僚主义能否划上等号,一般意义上的“官里官气”都会令人有“窒息、吃苍”之感,只要不是我们的敌人,也包括我们的敌人,都是“人”,都有生存、生命的权利。在我们党的干部队伍里,或者在我们广大的“党群队伍”里,更都有生存、生命的权利,人格的平等权更是生存、生命权益的充分体现和匹配,这么大的群体里,还有党的宗旨信念指向,“官里官气”可不是个“好苗头、好现象、好方向”。“官气”重了,“民气”就轻了,民心就散了;“官气”重了,党的干部队伍里就会出现“不平等”现象。“官兵一致”是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原则,党的干部队伍犹如一支军队,同样需要“官兵一致”的政治基因。无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公仆;不分职务高低,都是党的“一员”。即便有了“职务高低”,都要旗帜鲜明反“官里官气”。因为,这不仅是历史腐朽的“残余”,更是与现代党与国家政治文明、制度文明“所不容、所不匹”。反“官里官气”、刹“官里官气”,会十分明显、卓有成效地给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带来一股清风、新风,客观上为进一步促进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为官者“人品不正”乃大忌。人品即人的道德品质,但还应进一步引申理解。人品,乃人的道德的品质。人的道德标准,也称“善恶标准”。那么,也算代换一下,人的道德的品质,亦即人的“善恶标准”的品质。现在问题就来了:人的“善恶标准”的品质,本质上不就是人的“善与恶”的品质吗?衡量的尺度,如同一个天平秤,向善倾斜了,便“行善、为善、做善”;向恶倾斜了,便“行恶、为恶、做恶”。所以,人一旦思想滑坡松懈,善恶的天平秤就会非常准确地衡量出你“善与恶”的份量,并把你定性为“善人”或“恶人”。这就是人的道德的品质的优劣,亦即人品的“核心问题”所在。为官者“人品不正”乃大忌。什么是“人品不正”?人品不正就是“善恶不分”,而且是自己的行为举止并且包括自己的思想、认知等方面,均是“善恶不分”,均可能存在“恶的思想、恶的行为”。同时这种人对“事物”的认识,也是“善恶不分”,把“坏的”当作“好的”、把“黑的”当作“白的”。缘由这些“理念、思想及行为”,在“为官”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不言而喻。相反如为官者人品端正、健康呢?其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就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情况,包括诚实、守信、善良、正直、宽容等,都无时无刻不体现在“为官”的过程里,不仅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努力和示范,同时更能反映出一个党员干部所应有的品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更能反映出一个人民公仆所应有的良好形象和践行楷模。为什么有的地方在干部方面老是出问题?有的“人”有的“岗位”老是出问题?根源性的原因还是“人品不正”,还是“善与恶”天平秤的“砝码”出了人为性的问题。我党使用干部的首要原则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解决的也是这个“砝码”问题,亦即为官者“人品要端正”的问题。人品不正,就是“带病”,要么“吃药打针”,要么判处“徒刑”。不然,人品不正就会起祸端,甚至会“祸起萧墙”。 为官者“作派不端”,纯粹是“行动问题”。“作派”一词的解释有“故意做出的架势”之意。“故意做出的架势”,既是彻头彻尾的“行动”,又是彻头彻尾的“故意”。“不端”者,“不正派”也,包括动机出现的问题,都是“故意”、都是“行动”、都是“不正派”。如果说“油头粉面、油头滑脑、油嘴滑舌”是初级的简单的“作派不端”,那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是高级的故作高深的“作派不端”。但是还有不少“行为、行动”,虽然都是些普通的平常的“行为、行动”,但却因为是“故意”,最终都成了“作派”。比如“吃喝拉撒”,是再普通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最后却都变成了不普通不平常的“行为、行动”。“吃要吃好的,喝要喝高的;看要看‘美’的,说要说‘能吊台’的;玩要玩‘野’的,赌要赌大的”,就是这些“平常的、普通的”事情,最后都被“故意”成了清一色的“行为、行动”。上述种种本质上都是“作派不端”的问题。“公道、正派”是对党的干部的“最基本、最底层”要求,是个“底层逻辑”。为官者“作派不端”,“作派”是故意做出的“架势”,与“公道”关系不大,因为“公道”是一种朴素的精神和行为上的“双追求”。“正派”和“不端”正好“针锋相对”,所以作派不端者和“公道正派”同样没有一分钱关系,更有作派不端之“甚者”,或谋取了一定“岗位、位置”,整天“套装穿着、车子坐着、手机拿着、眼珠子瞪着、大嗓门吼着”,就这个“作派”,且一看都是彻彻底底的“故意的作派”,就不信他能干好工作,就不信他会干好“长治久安”的工作,更不信他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对于“作派不端”的“公仆、公务员、公职人员”,还是要淘一淘、晒一晒,有可能清理出局的尽可能清理“出局”。 为官者“工作不行”,无疑不仅仅是个能力水平问题,唯恐还有个“动机、品行”问题。且不对“能力水平、动机品行”进行分析,单单就是“工作不行”,特别是实践中反复验证、证明“老是不行”。对这类问题要及时“查处、止损”,该动手术切除的及时“手术切除”,“切除”未必是坏事,非常有可能变成好事。工作不行就是不行,一般还都有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昨天不行、今天不行、明天可能还是不行,给他一项工作,让他负责一块,也许有时有一项“还行”,但经不起推敲、打听,有一项“还行”,要么“巧了、好了”,比如“政策机缘”,比如“民风顺畅”;要么“骂了、好了;打了、好了”,但却是因为深感都落后,“实在太不好意思”,所以才拼着“老落后老掉队”的“老脸”,“红着脸拍着桌子、骂了娘打了屁股”,最后把一个单位弄的“乌烟瘴气”、弄的“人人自危”、弄的“怨气横生”。这种“有时有一项工作还行”的现象不是“民需”,更非“组织所需”。因为,这种“有时有一项工作好了”的现象,完全可以认为是“非正常现象”,完全可以认为是“翻脸、骂人、生气”或者是“老百姓乐于支持接受”的结果。或许,其背后难免留下深埋的“隐患、不安定”。“工作不行”“老是不行、老是落后、老是不稳定”,误工作误事业乃至“误办一件事”,影响的是工作是事业是小,影响的是“用人的生态链”“工作的生态链”是大,所以,对“工作不行、上不去”、对“一切不行、死气沉沉、一坛死水”,还是要通过“动手术”的办法解决为上,切不可“久拖不治”,因为“已经证明不行的还老是证明”,便坑害了“政治生态、事业生态、工作生态”,还是老早“一票否决”为上策。 “三气、三不”式干部要淘汰,当然是以“建立的机制制度”为“手术刀”,之于“大局、工作和民生”而言,之于党和人民的利益而言,这都是“小手术、小动作”,但却是“小忍则乱大谋”的事情,很重要! |